●水東日記卷十七
釋清濬廣輿疆里圖
都御史題名
御史遷謫
兩廣地圖
兩廣方岳郡守題名
○釋清濬廣輿疆里圖
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陿,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止伏,一覽可盡。且言其身至開平,見所謂衍迤平曠,靡有紀極,始謂視兩戒之說倍蓰不足議也。 【「兩界之說」,原作「兩界之語」,據明弘治本改。】 予近見廣輿疆里一圖,其方周尺僅二尺許,東自黑龍江西海祠,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通西,皆界為方格,大約南北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因悉錄之。「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沙門清濬。」「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武林王逵。」「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台僧清濬所畫,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別以朱墨,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但與今制頗異,暇日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黃圈為京,朱圈為藩,朱竪為府,朱點為州,縣繁而不盡列。若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畧敍其槩焉。時景泰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謹識。 【郡邑間有仍舊名者,既不盡列,不復改也。」】
○都御史題名
都御史題名
天順
楊善 蕭維禎 馬昂 羅通 軒輗 徐有貞 劉廣衡 寇深 耿九疇 羅綺 李賓 李秉 林聰 韓雍 王儉 左鼎 葉盛 白圭 程信 徐瑄 王宇 陳翊 芮釗 崔恭 年富 張楷 胡本惠 賈銓 石璞 劉孜 王竑 陳泰 李匡 王槩 吴禎 吴琛 王越 滕昭 陳价 項忠 高明 徐廷璋 汪浩 盧祥 王恕 周瑄 宋傑 李浩 李侃 羅箎 張岐 原傑 閻本 袁愷 章璠 張■〈林上金下〉 陳宜 王■〈釒兒〉 邢宥 楊璿 陳濂 張鵬 彭誼 鄭能 馬文升 翁世資 秦敬
景泰末年
左都御史
楊善 蕭維禎 馬昂
右都御史
李實
副都御史
年富 劉廣衡 宋傑 寇深 徐有貞 耿九疇 李賓 馬瑾
僉都御史
陳泰 韓福 鄭顒 韓雍 李秉 余儼 彭誼
○御史遷謫
御史遷謫,各因事不同,其人亦賢否不一。予所聞永樂十九年御史黎恬、何忠、羅通等□人奉詔言事,與六科官皆陞邊遠知州。宣德□年,劉觀既退右都御史顧公佐,黜□□繆讓等□人。正統□年,陳都御史智罷,王文初政,去御史成規、章圭等□人。十□年,南京御史范霖、楊永等□人以劾都御史周銓,而或死或戍。景泰六年,御史倪敬等□人則以言事後奉勅考察補外。未幾,南京潘鏞等□人繼之,不能悉記也。天順元年,甘澤、劉琚、黃溥、璩安、趙瑨、王豪等例改經歷,六科與者三人。後來楊宣并張鵬等十三人則皆以忤權姦得罪,左遷知縣。十二人皆可知者,茲用具見如左。
邵銅 周斌 李人儀 彭烈 王鑑 盛顒 陶復 張奎 鄭冕 張寬 趙文博 費廣
○兩廣地圖
按兩廣衛所府州縣等衙門,地方圖所載廣東有都布按三司,市舶司一,鹽課司二,衛十五,所四十五,則衛屬者三十八,直隸者七;府十,州七,縣五十八。東至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界,一千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廣州府香山縣治,抵南海,西至廣西梧州府界,八百二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大庾縣界,一千三百三十五里,東南到惠州府海豐縣抵南海,東北到贛州府安遠縣界,一千四百二十里,西南到銅柱分茅嶺交阯界,二千八百里,西北到湖廣郴州界,九百八十五里。廣西有靖江王府,都布按三司,長史司一,衛十,所二十,則衛屬直隸各十。府八,州五,縣四十六,土官府三,軍民府一,州三十七,則府屬者二十九,內西平、祿州今無,直隸者八,縣八,則府屬者五,州屬者三,長官司二。東至湖廣遶嶺界,六百里,南至廣東高州府化州石城縣界,一千一百九十五里,西至特磨道、富州界,二千二十里,北至湖廣武岡州城步鎮巡簡司界,三百八十里,東南到廣東肇慶府德慶州封川縣界,六百二十里,東北到湖廣永州府安道市界,二百九十里,西南到交阯界,一千五百一十里,西北到貴州都勻安撫司界,一千六百五十里。所謂南海,則諸番岸海而為國如暹羅、瓜哇、占城、滿剌加、錫蘭山、蘇門■〈口答〉剌、安南等國云。
○兩廣方岳郡守題名
兩廣方岳郡守題名。
廣東
都司
都指揮使 胡英 徐寧 張通
同 知 耿全 高啟 馬震 裘忠
僉 事 徐寧 孫旺 韋俊 尹通 林清 徐昇 王剛 姚璣 徐寧 姜銘安 桂福
署僉事 田積 石鐤 安福
帶俸使 張瑀
僉 事 焦用
布政司
左布政使 宋彰 陳亹
右布政使 陳亹 王庾 張瑄
左參政 胡拱辰 龔毅
右參政 吴惠 劉煒
左參議 熊鍊 范琮 唐澞
右參議 朱英 王英
按察司
按察使 方員 夏塤
副 使 楊宜 張文 陳泰 鄺彥譽 陳濂
僉 事 樂■〈日上永下〉 陳濂 季駮 謝瓛 歐輝 張昊 金愷 蔣敬 王鼎 戈立 黃隆 張祚 鄧順 毛吉 傅博 鄒允隆 胡榮
廣州府知府 李恕 沈琮
南雄府知府 李春 劉實 姜約
韶州府知府 王玘 林慈 陳暄 余瓚
肇慶府知府 鄭暹 黃瑜
惠州府知府 李鑑 翟敬 李叔玉
潮州府知府 黃玘 周宣 李永寧 陳瑄
廉州府知府 李遜 饒秉鑑
雷州府知府 莊敏 潘鏞
高州府知府 何盛 陳晴 劉海
瓊州府知府 葉鼎 任孜
廣西
都司
都指揮使 彭英
同 知 杜衡 邢斌
僉 事 花琛 劉清 李敬 陳綱
署僉事 葛宗陰 黃鉞 韓塇 孫震
帶俸使 夏霖
同 知 岑瑛 張麟
僉 事 李延
署僉事 李端
布政司
左布政使 何瑄 陳金 張文昌 錢奐
右布政使 張文昌 熊鍊
左參政 歐陽洙 李柰
右參政 趙象 崔璵
左參議 朱驥 曾序
右參議 曾序 黃仕儁 陸禎
按察司
按察使 計澄 江勛
副 使 雷復 田崇 周璹
僉 事 周璹 余泰 龍澄 董應軫 張本端 袁凱 王濬 劉珷
桂林府知府 林英 何永全
柳州府知府 龔璲
慶遠府知府 黃振 吴讓 周一清
平樂府知府 黃嵩
梧州府知府 黃英 李璉 袁衷
潯州府知府 盧彰 李華 余用訥 羅俊
南寧府知府 張彝 王裕 王鏞
太平府知府 林貴 鍾順 利用
田州府知府 岑鑑 岑鏞
鎮安府知府 岑元全
思明府知府 黃道
思恩軍民府知府 岑璲
●水東日記卷十八
各姓宗圖
○各姓宗圖
李墟張氏 觀國賓 希恭 輗
軏
石浦黃氏 瑩潭 輔之 君舉 邦彥 立本 麒 宗慶
麟 宗善 【七子】
鳳 彥庸 【三子】
國寧 鼐 敬 瑄
鼎 琚
鼒
黃氏自邦彥以上皆儒師,瑩潭、輔之有詩文,陳琳宗古家有錄本。
毛澳邵氏
七官 【金氏】 仲達 【顧氏】 德名 【余氏宋氏】 顯
邵氏盛蕩之族,七官人娶金元七總管第六女,按公所生五男二女,豈官人所娶乃五男以下之長女耶?蓋鄉俗行第不分男女故云。
廟涇郭氏 壽四 文 通甫 【清嫁葉明,寅嫁金安。】
文富 忠甫 信 昭 宗瓛
蕭墅張氏 大總把 【千十四郎】 秋岩 【貴一】 管氏新之 【辛一】 王氏仲芳 【辛七振宗】 景氏榮祖張氏伯璿瑞祁氏世隆 千五十八公 【一云千十二公】 吉甫 嗣宗方氏繼先莊氏世昌
小總把 【千七郎】 大官人 泰講主
二官人
三官人
四娘子
五益大師
大字乃壽樂公手寫,旁註小字,見馬氏所藏分書并宗支小圖,說見後。
總把某 振祖 【梅村】 傑 【漢傑】 伯庸 僖 【公謹】
倫 【公敍】 基 潤
偉 【公奇】 場
偘 壆
僖以上見袁子英文,基以下及梅村漢傑四字,則里社師壆所云。張日東又云嘗見東墳菴內有碗一枚,煉「漢材」二字,豈又漢傑兄弟耶?
張千九郎 慶一郎
張千八郎 廿八娘 男 【方付一方付二】
沈慶四娘夫方四十三郎
女 【方二娘小四娘】
沈慶八娘夫徐慶三郎 【徐付五娘夫吴官二】
張千二公 千十三郎 千十九郎娶陳六娘
填房廿郎 張升一郎
大女阿三娘贅沈七十五郎
小女阿四娘 【瞽】
千十六郎 升二郎
張千十郎 千五郎 三十七郎
千十八郎 升三郎
女貴一娘夫印二官
大總把 【千十四郎】 男貴一 【管氏】 男辛一 【王氏】 辛六 【本康平遠子娶方二娘】
張千十二公 辛七 【庶生娶景五娘】
小總把 【千七郎】 男一官二官三官四娘五益大師
右馬氏所藏張氏宗圖,外有張新之至元五年四月分書云:「室王無子,皇慶二年求康平遠子為義男,名張嗣宗,娶方,生一男一女,後于至治元年庶生男振宗,娶景,見分者張妙正、張俊卿、張伯壽印,月湖朱君寶云。
右馬氏所藏張氏宗圖,外有張新之至元五年四月分書云:「室王無子,皇慶二年求康平遠子為義男,名張嗣宗,娶方,生一男一女,後于至治元年庶生男振宗,娶景,見分者張妙正、張俊卿、張伯壽印,月湖朱君寶云。
震之 【顧氏】 世華 【杜氏】 士賢
士能 【珉】
士良 繼宗 瑜
僧寺經疏云:震之後九臯所圖乃振字,其云桂臯,而蕭墅普安橋所鑱又云「元統二年三月張桂高建」,高字亦不同。
小總把 梅村 漢傑 伯庸
桂臯 振之 世華
士能云:此圖乃九臯所書,九臯尚有子細宗圖,為士能倉卒失去。
君厚 【顧氏徐氏尤氏】 士安 【金氏】 鵬翼 【九臯 吴氏尹氏】 璿 觀
叔瑜 璣
玉
衡 昂
皥 【日東】 昶
遠
曠
皥亦里社師也。
南戴王氏 祥卿
伯廣舉之 瑞卿 璵天騏 孟禮 凱
綱
孟智 信
紀
璿 【叔衡】 復
震 楫
巽
益
璣 【叔政】 恒 經
緯
河南梁氏
某元重慶同知 某崑山同知 【陞桂陽府判官,家崑山。】
玉前婺州經歷 長女 【適祁州知州楊姓。】 次男燦 【大谷簿】
右見呂普菴所作楊夫人銘。
孔章 【宋奉議大夫、四川重慶府同知。】 仲德 【宋承德郎、山西平陽府通判。】 澤民 【元迪功郎、婺州路經歷。】 國用 【明將仕郎、太原府大谷縣主簿。】 孟鏞 【山東館陶縣、四川萬縣主簿。】 棟 昱 【山西平定州知州。】
右見梁氏相傳。
上艾耿氏
守直 【金教授。】 復 【元知事】 文 【推官】 承祖 【太祝】 綱 【國朝教諭】 九疇 【尚書】 裕 【簡討】
耿之先本真定束鹿桂子隆花村人,金初徙山西樂平孔子里,遠祖昉任平定軍宣武第十指揮使,遂為平定人。守直之父升夫婦死元兵,有功於其鄉云。
南陽郡葉縣南頓鄉高貴里葉氏
湖州烏程承璲之後
睦州新定承碩之後
建之建安承遊之後
衢之西安承願之後
歙州新安承續之後
漢有尤者為太尉,尤生大中大夫褘,褘生長樂太守嘉,嘉生二子:光為侍中,原為武陵令。原生南頓太守宗,宗生鴈門太守仲,仲生雲夢令頴,頴生大中大夫望。自尤以下,嘉、光、宗皆別為祖,合葉公之後為六族,皆葬南陽,以南陽郡葉縣南頓鄉高貴里為定著。漢末天下亂,望以建安二年渡江,僑居丹陽句容,子孫始有居丹陽者。望之夫人陳氏生一子遂,遂生成胤,成胤二子,長琚次璲,琚四子,長碩次儉次遊次願,碩二子,長曠次豫,豫二子,長績次續,琚以下各以其族散居四方,派別不一。
縉雲派 儉字臣父,晉折衝將軍、括蒼太守,徙居縉雲。十三世曰乾昱,乾昱四世曰法善,以方技顯於唐,皆世居縉雲括蒼州永嘉郡,唐大曆十四年更名處州,故居處州者皆祖儉,而以松陽縣移風鄉為定著。
烏程派 夢得七世祖彪生贈刑部侍郎逵,事吴越刑部,夫人永安郡太君羊氏葬湖州,葉氏始自縉雲遷湖州,而居烏程者以烏程縣霅川鄉中書里為定著。
長洲派 夢得曾祖贈金紫光祿大夫諱綱葬蘇州寶華山,遂為吴郡人,而以長洲縣道義鄉為定著。
葉本攝音,訛為今稱,徧求姓氏之書,自唐以來,始僅得於有道。及見歙州之碑,本末亦不完,晚獲睦州譜,稍知源流。今圖所載,凡再絕再續,皆因書之存亡。自尤至儉,得於睦州譜;自儉至玄尚,得於有道及歙州之碑;九世祖而下,則得於家牒。睦州譜雖詳,間亦殘缺,文字多牴牾。今世傳唐姓氏譜一卷,列河南八姓,葉居其一,不知河南葉氏何所承?其尤曰周太尉,太尉非周官,繇望推而上至尤,纔七世,望以漢末渡江,則尤實事漢,故定為漢,此皆可攷者。其歷載墳墓,則有潁州太守重、同州太守樂安侯參墓,冀州有輔國將軍、冀州刺史章武侯擇,鎮北將軍、北平太守紹林別駕伏波將軍仰墓。近祖幽州有光祿大夫、關內侯、幽州刺史陵墓。則葉蓋嘗有徙北者。荊州武威縣又有奉二代墓,南康郡又有逈九代墓,而歙州之碑又載其三從祖儀同三司善生朝議郎婺州武義縣丞君操等,皆莫知其世次。元和姓纂諸書皆載吴郡尉雄,譜與碑乃獨無有,此其不可攷也。葉氏受封,望渡江之事,若可據,故取之以補闕文,而不可攷者不可盡棄,故復存之,以待後之知者。已上皆宋觀文殿學士、崇慶軍節度使、知樞密院事夢得所撰湖州葉氏族譜前後兩敍中所云。
崑山葉氏 震宗 茂林 敬明
秀實 震祖 【無子】 敬芳
寒宗中衰以來,雖宦業之盛頗著傳聞,而其曲折事實,一無可攷。止知諱秀實公元季壻崑山之周涇磧奧金家,莫可知其為何處人,其父祖某某兄弟族屬有無,皆不可知。先人作譜時,按郡志以蘇之葉始自湖州徙長洲。意者吾葉之在崑山,或者亦長洲之派,然不敢必也。今觀夢得之譜與蘇志合,但姓氏書皆云葉始吴都尉雄,然則吴東南之葉其來已遠,固未必始於長洲之一宗也。
武寧盧氏
仁仲 鑑 【鄉舉待補進士。】 有常 觀 熊 彭祖 字
孕
熙 克耘 儒
嘉平
●水東日記卷十九
孔氏父子奉上諭記
太宗重修孔廟碑文
太祖召杜斅勑旨
宋文鑑編書始末
黎恬記何忠詩并和
呂公磯
○孔氏父子奉上諭記
洪武戊申十一月十四日早朝,宣聖五十五代襲封衍聖公臣孔克堅於謹身殿同文武百官面奉聖旨:「老秀才,近前來,您多少年紀也?」臣對曰:「五十三歲。」上曰:「我看您是箇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當,您常常寫書與您的孩兒,我看他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您家裏不讀書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於我朝代裏,您家裏再出一箇好人呵不好?」二十日,於謹身殿西頭廊房下奏上位:「曲阜進表的廻去,臣將主上十四日戒諭的聖旨,備細寫將去了。」上喜曰:「道與他,少喫酒,多讀書,欽此。」宣聖五十五代襲封衍聖公臣孔克堅稽首頓首百拜謹記,洪武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皇帝御端門,文武百官早朝,宣聖五十六代襲封衍聖公臣孔希學預列班中。上召臣問曰:「爾年幾何?」臣希學謹對曰:「三十有九。」上曰:「今去爾祖孔子歷年幾何?」臣又對曰:「近二千年。」上曰:「年代雖遠,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為爾祖明綱常,興禮樂,正彝倫,所以為帝者師,為常人教,傳至萬世,其道不可廢也。且爾祖無所不學,無所不通,故得為聖人。如問禮于老聃,學琴于師襄之類,此學無常師。非特如此,楚昭王渡江,得一物,其大如斗,其赤如日,其甜如蜜,衆皆不知,遣使問于爾祖,爾祖曰:『此萍實也。』問:『何以知之?』答曰:『昔吾聞諸童謠云。』童子之言,爾祖尚記之不忘,況道德之奧者乎!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榮矣,此非爾祖之遺廕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於流官內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爾若不讀書,孤朕意矣。且人年自八歲至弱冠,多昏蒙未開,不肯向學,自冠至壯年有室,血氣正盛,百為營營,亦無暇好學。爾年近四十,志慮漸凝定,見識漸老成,正好讀聖人之書,親近明師良友,蚤夜講明道義,必期有成。四方之人,知爾之能,俱來執經問難,且曰此無愧孔氏子孫者,豈不美歟!然四體之動,乃德之符,步履進退,必用安詳,不可欹斜飛舞,久久習熟,遂為端人正士。朕今宛曲教爾,爾其自擇,還家亦以此教子孫可也。勉之哉,勉之哉!」臣叩頭辭謝而退,謹備書如右,裝潢成軸,歸家嚴置堂中,儼如對越天威無咫尺之間,天語諄諄,亦朝夕在耳。誓於修身繕性,日致其功,而不敢有負於聖恩云。宣聖五十六代襲封衍聖公、資善大夫、臣孔希學稽首頓首百拜謹記。
○太宗重修孔廟碑文
太宗文皇帝御製重修孔廟碑文:「道原於天,而畀於聖人,聖人者,繼天立極而統承乎斯道者也。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聖相傳,一道而已。周公沒,又五百餘年而生孔子,所以繼徃聖開來學,其功賢於堯、舜,故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夫四時流行,化生萬物,而高下散殊,咸遂其性者,天之道也。孔子參天地,贊化育,明王道,正彝倫,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以盡其分,與天道誠無間焉,故其徒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又曰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在當時之論如此,亘萬古而敢有異辭焉!嗚呼,此孔子之道所以為盛也,天下後世之蒙其澤者,實與天地同其久遠矣。自孔子沒,于今千八百餘年,其間道之隆替與時之陟降,遇大有為之君,克表章之,則其致治有足稱者,若漢、唐、宋致治之君可見矣。 【「若漢唐宋致治之君可見矣」,明弘治本作「若漢唐宋致治有稱者矣。」】 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天命聖智,為天下君,武功告成,即興文教,大明孔子之道。自京師以達天下,並建廟學,頒賜經籍,作養士類,儀文之備,超乎徃昔。孔氏子孫世襲衍聖公,秩視二品,世擇一人為曲阜縣令,立學官以教孔、顏、孟三氏子孫。嘗幸太學,釋奠孔子,竭其嚴敬,尊崇孔子之道,未有如斯之盛者也。朕纉承大統,丕法成憲,尚推孔子之道,皇考之所以表章者若此,其可忽乎!乃曲阜闕里在焉,道統之系,實繇於茲,而廟宇歷久,漸見隳敝,弗稱瞻仰。徃命有司,撤其舊而新之,今年夏畢工,宏邃壯觀,庶稱朕敬仰之意。但凡觀於斯者,有所興起,致力於聖賢之學,敦其本而去其末,將見天下之士,皆有可用之材,以賛輔太平悠久之治,以震耀孔子之道,朕於是深有所望焉。遂書勒碑樹之於廟,并系以詩曰:『巍巍玄聖,古今之師。垂世立言,生民是資。天將木鐸,以教是畀。謂欲無言,示之者至。惟天為高,惟道與參。惟地為厚,惟德與含。生民以來,實曰未有。出類拔萃,難乎先後。示則不遠,日用攸趨。敦敍有彝,垂於聖模。仰惟皇考,聖德寔崇。禮樂治平,身底厥功。曰予祗述,詎敢或懈。聖緒丕承,儀憲是賴。巖巖泰山,魯邦所瞻。新廟奕奕,宗祝有嚴。皷鐘鍠鍠,璆磬戛擊。八音相宣,聖情怡懌。作我士類,世有才賢。佐我大明,於斯萬年。』永樂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立石。」
衢州之孔,世嫡也,讓爵闕里事,詳見傳記。衢孔宣聖五十六代孫漸陽訓導希鳳處見二聖尊崇孔道之實,謹錄如右。
○太祖召杜斅勑旨
上諭山西潞州壺關縣儒士杜斅:「昔之御宇內者,無倖位,無遺賢,致時和而世泰,蓋繇善備耳聰目明之道,所以士仁者樂從其遊,輔之以德,間有非哲者,處於民上,則倖位遺賢亦備矣。今朕才疎,遺聖道之良宗,是致賢隱善匿,民未康,世未泰。今爾博學君子,齒有年矣,符到,若精力有餘,則策杖來朝,果可作為,加以顯爵,與朕同遊,故茲勅諭。」
洪武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遣內使趙通齎勅臨門,召斅之孫矩。正統六年,山西鄉試舉人國子監生齎捧成化改元天詔至廣,偶及乃祖在高廟時榮遇之詳,蓋斅博學儒者,六十九歲赴召,任四輔夏官兼太子賓客,位列三公都府之次,寵眷極隆厚,君臣有唱和詩甚多,有誥勅宸翰,多尚存于家,矩皆能成誦。已上勅旨,蓋其一耳。斅七十一辭歸令終云。
○宋文鑑編書始末
宋文鑑上中下凡一百五十卷,朝奉郎行秘書省著作佐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兼權禮部郎官呂祖謙奉旨銓次。曰賦、曰律賦、曰四言古詩、曰樂府歌行附雜言、曰五言古詩、曰七言古詩、曰五言律詩、曰七言律詩、曰五言絕句、曰七言絕句、曰雜體、曰騷(如騷者亦附)、曰詔、曰勅、曰赦文、曰冊、曰御扎、曰批答、曰制、曰誥、曰奏疏、曰表、曰牋、曰箴、曰銘、曰頌、曰賛、曰碑文、曰記、曰序、曰論、曰義、曰策、曰議、曰說、曰戒、曰制策、曰說書、曰經義、曰書、曰啟、曰策問、曰雜著、曰對問、曰移文、曰連珠、曰琴操、曰上梁文、曰書判、曰題跋、曰樂語、曰哀辭誄附、曰祭文、曰謚議、曰行狀、曰墓誌、曰墓表、曰神道碑銘、曰傳、曰露布。
前有成公從子所敍編書始末,曰:「淳熙丁酉,孝宗因觀文海,下臨安府,令委斅官較正刊行。其年冬十一月,翰林學士周公必大直奏事,語次及云云,上大以為然。一日,參知政事王公淮、李公彥頴奏事,上顧兩參道周公前語,俾舉其人,李公首以著作佐郎鄭鑑為對,上默然,顧王公曰:『如何?』淮對以:『臣愚見,非秘書郎呂祖謙不可。』上首肯之,曰:『卿可即宣諭朕意,且令專取有益治道者。』王公退,如上旨召太史宣諭,太史承命不辭,即關秘書集庫所藏,及因昔所記憶訪求於外所得文集凡千百家,搜簡編集,手不停披,至次年十月書乃克成,未及上而屬疾。上聞之,一日因王公奏事,問曰:『聞呂某得末疾,朕固憂其太肥,向令其編文海,今已成否?』王公對曰:『呂某雖病,此書編類極精,繕寫將畢,方欲繳進,適值有疾,故未果。』上甚喜,曰:『朕欲見諸臣奏議,庶有益於治道,卿可諭令進來。』王公即使其從具宣聖諭,久之乃以其書繳申三省投進。書既奏御,上復諭輔臣曰:『朕嘗觀其奏議,甚有益治道,當與恩數。又聞其因此成病,朕當從內府厚錫之。』已而降旨:『呂某編類文海,採摭精詳,與除直秘閣。』又宣賜銀絹三百疋兩。中書舍人陳騤再上繳章,上皆留中不行,騤罷去。既而賜名皇朝文鑑,且令周公必大為之序,下國子監板行。有媢者密奏云:『文鑑所取之詩,多言田里疾苦之事,是乃借舊作以刺今。又所載章疏,皆指祖宗過舉,尤非宜。』於是上亦以為鄒浩諫立劉后疏語訐直,別命他官有所脩定,而鋟板之議遂寢。 【太史之取鄒公諫疏非他,昔鄒公抗疏之後,即遭遠貶,其後還朝,徽宗勞苦之,且問諫草何在,鄒公失於繳奏,同輩曰:『禍在此矣。』既而國論復變,蔡京令人偽撰鄒公諫草,言既鄙俚,加以狂妄,騰播中外,流聞禁中。徽宗果怒,降詔有姦人造言之語,鄒公遂再貶。太史得其初疏,故特載之。】 自太史以病歸里,深知前日紛紛之繇,遂絕口不言文鑑事,門人亦不敢請,故其去取之意,世罕知者。周益公既被旨作序,序成,書來以封示太史,太史一讀,命子弟藏之,蓋其編次之曲折,益公亦未必知也。今間得於傳聞,以為太史嘗云,國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寬,仁廟以後,文士輩出,故所取稍嚴,如歐陽公、司馬公、蘇內翰、黃門諸公之文,俱自成一家,以文傳世,今姑擇其尤者以備篇帙。或其人有聞於時,而其文不為後進所誦習,如李公擇、孫莘老、李泰伯之類,亦搜求其文,以存其姓氏,使不湮沒。或其嘗仕于朝,不為清議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觀,如呂惠卿之類,亦取其不悖於理者,而不以人廢言。又嘗謂本朝文士,比之唐人,正少韓退之、杜子美,如柳子厚、李太白,則可與追逐者。如周美成汴都賦,亦未能侈國家之盛,止是別無作者,不得已而取之。若斷自渡江以前,蓋其年之已遠,議論之已定,而無去取之嫌也,其大畧若此。太史既病,南軒以書與晦翁,以為編次文鑑無補治道,何益後學。而晦翁晚歲嘗與學者以為此書編次篇篇有意,每卷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壓卷,如賦則取五鳳樓賦之類,其所載奏議,皆係一代政治之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後來中變之意思,盡在其間,讀者着眼便見,蓋非經濟錄之比也。 【經濟錄,趙公丞相以文鑑所取太畧,故復編是書。】 豈南軒未見其成書,而朱公則嘗深觀之耶?臨江劉公清之又以為此即刪詩定書,官使衆材之意,蓋亦善觀此書者,故備列之,以俟知者相與審訂焉。從子喬年謹書。」
○黎恬記何忠詩并和
清江黎恬潛輝觀過槀云:何忠字廷臣,荊州人。永樂中監察御史,辛丑應詔言事,出為交阯知州。遇寇難,從容賦詩罵賊死。暨予還,陳其詩,總戎以聞,詔褒異云。何公詩予少時能誦習,曰「萬里孤臣久困時,腹中懷奏請王師。紅塵失路風霜苦,白日懸心天地知。死向南荒應有日,生還北闕定無期。英魂不逐西風散,願助天戈殄叛夷。」潛輝亦公同時陝西道御史,後終春坊諭德,有和公詩六首,云「憶共霜臺抗疏時,誓將忠義作吾師。繡衣不識當朝諱,青史何煩後代知。一世遭逢真有分,半生出處實難期。朝廷公道恩如海,超拜還同牧遠夷。」「憶向南荒作牧時,復承恩詔入京師。死生有命憑誰訴,榮辱無驚秪自知。策上漢廷心獨苦,書成梁獄事堪期。陽春忽布除羅網,五馬翩翩出等夷。」「與君相見政平時,共說名慚柳士師。撫字推誠循吏出,纂脩應辟故人知。蹉跎歲月應堪歎,澒洞風塵不可期。回望京華九重上,皇風何日蕩清夷。」「萬里君逢寇難時,孤城幾處困王師。身還已受元戎算,腹奏須陳聖主知。荒徼危良共惜,蠻酋變詐本難期。可憐失路風塵裏,霄漢迢迢隔遠夷。」「憐君罵賊殞軀時,孤節能輕百萬師。詩句永留千載誦,封章上奏九重知。聖恩優渥褒何重,君道昭垂慰所期。哀悼不勝慚後死,臨風揮洒思難夷。」「泰運重開際盛時,邊陲無復動王師。再生于我誠何補,一死如君許共知。貞節重煩良史傳,素心應與古人期。杲卿已矣張巡遠,愧和新詞恨不夷。」
○呂公磯
元世祖渡江次鄂,駐蹕於黃鵠山,大別形勝,正當睿覽,問諸父老曰:「山頭石磯何名呂公?」對曰:「唐有道人呂其姓者,吹笛於其上,故名。」又曰:「唐以前何名?」皆不能對。一老叟對曰:「古傳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後人訛為呂公也。」帝大悅,大德八年賜廟碑。此事與論時苗留犢,及漢高眼孔小等語,皆卓識也。
●水東日記卷二十
虞文靖復楊子牧帖
雪庵長語西齋和陶集
范文正公家書
三蘇文集
文山文集
記辛未廷試事
○虞文靖復楊子牧帖
南雄楊氏譜,本蜀唐祭酒派,兩淮運副有文正統初所重修,宗人東里公有序。有文一弟在太學,一子為弟子員,家藏虞文靖公所撰衡州府君墓碑猶存,予今已得兩閱其譜矣。為存虞公一帖于此,見前輩雖數字一簡,關繫亦甚大,可以示法後人也,「詩書門戶,真情相問」兩語是已。「集記字奉復子牧孝廉賢表姪:前年別後,正以不得一信,常在懷抱。敬仲來,知克襄大事,而又有季父之感,何慶門之連有變故如此?出蜀萬里,詩書門戶之托不輕,竊惟節哀自疆,以副故人親友之望。君懷令叔遠館,時節方一歸,去年喪母,喪女,喪媳婦,更自貧苦,然老人夫婦却粗安耳。此後有便,真情相問,不必作為文章,但得時相知,足慰老懷也。地遠無繇相見,賢昆仲各宜保愛。不宣。集再拜。」
○雪庵長語西齋和陶集
張篠庵有秋臺清話,未成卷,間見其斷簡云:景泰甲戌冬,予以考滿便道東歸,養痾於郡城定慧寺,見玹上人壁庋上有舊書曰雪庵長語、曰西齋和陶集,皆蠹侵鼠食,編簡錯亂。取而閱之,惜其文之奇而將就湮泯也,錄其一二於左,以備遺忘云。
雪庵者,元僧,雲中人,頭陀教大宗師,任昭文館大學士,雪庵蓋其號也。俗姓李氏,字玄暉。其題顯宗墨竹詩云:「春滿承華睿思舒,墨君別有聖工夫。如何整頓乾坤手,不寫臯陶大禹謨。」題三山萬歲峯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峯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箇江山已屬人。」范蠡歸湖圖云:「名遂功成泛五湖,知幾千古擅良圖。向教勾踐堪同樂,不識先生肯退無?」夷齊圖云:「乾坤分得聖中清,一節能為萬世經。殷滅周衰幾今古,首陽山色愈青青。」題平陽龍神張誠叔別業長歌云:「姑山之東山之隅,龍神風物美且都。泉清樹茂田膏腴,中有大古仙民居。云是先人之故廬,龜趺千字存遺墟。右岡左林跨修途,前潭後阜開畫圖。柳塘竹塢當門閭,藥畦花圃相縈紆。三間茅屋藏堪輿,延賓有齋爨有厨。壁間縣琴架積書,文揪在榻酒在壺。棣花春風歡友于,紫蘭芝草羅庭除。田蠶舂磑賈陶漁,牛羊騾馬鷄豚鳬。絲麻委婢耕委奴,歲時足以供百需。打門未始驚追胥,遶屋時聞幽鳥呼。主人況乃非世儒,王門舊曳鄒枚裾。胸中素有廊廟謨,冥鴻未可世網拘。振衣歸來弗躊躇,青鞋布襪竹杖扶。南窓寄傲忘居諸,一觴一詠日自娛。高情澹澹寄太虛,出岫野雲同卷舒。寬兮綽兮矩不踰,優哉游哉樂有餘。人間有此安養區,輞川盤中未必如。平生我亦山澤癯,所經佳勝神與俱。田園至樂獨讓渠,知君之樂孰若吾。自笑才非陶謝徒,作詩儘荒其可無。」
西齋亦元僧,其謝事檇李歸和陶歸去來辭韻曰:「歸去來兮,至今十年初得歸。山川欝其在目,霜露慘以增悲。登高臺以遠望,見蜚鳥之相追。老冉冉而多病,眎濛濛而半非。臨滄浪以濯足,製荷芰以為衣。忘余身之固陋,究聖學之玄微。長江東注,急景西奔,落葉掩地,寒風動門。齒剛斯毀,舌軟則存,嘉此散水,鄙哉犧樽。縱眉斧以伐性,恃神藥而駐顏。肅遠賓而傲主,家不知其所安。歷七日以來復,始一陽之閉關。積涓埃之近效,進海嶽以遐觀。莊夢中而蝶化,丁華表而鶴還。古同風於丹宂,今異俗于烏桓。歸去來兮,請集書而燕遊。文或繁而或寡義,余取而余求。因翰墨以寫懷,樂簟瓢以忘憂。植春蔬於近圃,觀秋稼於平疇。野人扶杖,童子命舟。覽烟雲之變態,吊草木之荒丘。水有源而難竭,萍無根而易流。何許繇之耿介,卻唐堯以歸休。已矣乎,假令千載終有時,金玉滿堂豈可留?正當委運隨所之。寒暑隨遷謝,去來不失期。幸道苗之蕃茂,等農事之耘耔。招彭澤以入社,擬寒山而吟詩。齊大椿於朝菌,良自信而絕疑。」其和閑情賦作正情賦曰:「若有思於明哲,表獨立以冠群,服蘭荃與蕙茝,芳酷烈其彌聞。恐嚴霜之早降,俾衆草之不芬,無長繩以繫日,矯壯志以凌雲。及芳馨之未衰,求榘矱而自勤。嗟王事之靡盬,憫民徭之方殷。欲從今以變節,非學古之所欣。尚丹青之炳燿,賤黑白之糾紛。欝潛居而晝短,塊危坐而宵分。月色入戶,松聲滿軒,遊魚躍波,栖鳥在山,聊賦一章,或揮五絃。爐薰靜汎,燈火餘妍,儼神交於夢寐,應易象之文言,必中正而為吉,苟淫邪而作9。勉純誠於終始,消悔吝於後先。神要渺而莫測,體虛徐而屢遷。夢春和而命駕,涉原野以尋芳,懼流連而不返,狥聲色之無央。夢朱夏而飲冰,託華榱以芘身。懼余心之內熱,衣被汗而求新。夢步月於秋郊,喜良友之隨肩。懼悲歡之沓至,猶薪火之交煎。夢玄冬而塞向,任沙礫以飄揚。懼玉妃之見欺,添青女之晨妝。夢楊舲于鉅海,問蟠木之春秋。懼波濤之汹湧,遵平陸而改求。夢祝融之故墟,繞衡嶽以回旋。懼炎埃之咪目,中怵惕而難前。夢流沙之可度,指華夏以正東。懼身熱而首痛,驚壤隔而不同。夢大荒之遐裔,考金闕之幾楹。懼寒風之烈膚,併龍燭而失明。又升降于兩儀,曾不能以一握。忽睡覺而形開,竟天懸而地邈。如呂生之授枕,若昭氏之廢琴。野蒼茫而向曙,鷄寂寞而收音。索夢境而不□,妄纏綿於此心。吐陽光于東嶺,韜晦魄于西林。蠲六慕之浮想,惜四時之分陰。啟生靈之大本,發曠古之幽襟。就深厲而淺揭,違枉尺而直尋。傷聖道之將絕,出蓬門而永歎。日逍遙以舒憂,歲荏苒以異顏。燕當去而逼社,鴈初來而戒寒。送歸雲於隴首,迎落葉于林端。嗅巖菊以延佇,望沙鷗之往還。悼干戈而俗弊,空杼軸而財殫。汨流殍以相接,余何心而獨安。瞻鳳闕之九重,冀龍鱗之一攀。于時燕臺露冷,易水風凄,顧影躑躅,臨岐徘徊。庶寫情于金鏡,容抗論於玉堦。必皇天之無私,惟蒼生之可哀。補衮衣之有闕,扶柱石之將摧。矧米鹽之細務,又何足以縈懷。慮虎豹之守關,待鳳凰之來過。鳳翱翔而遠引,泛舟楫以濟河。但含毫於草澤,徒洒淚於烟波。寄捫虱之遠韻,續飯牛之高歌。願時康而物阜,豈室邇而人遐。」和九日閑居詩云:「閑居愛重九,使我念陶生。但取杯中物,不貪身後名。季秋霜始降,向晚月初明。草際亂蟲語,林稍殘葉聲。踈籬采叢菊,小嚼扶衰齡。美酒既滿樽,一吟還一傾。田園自可樂,圭衮何足榮。貴賤各有志,好惡吾無情。所以君子懷,悠然歲功成。」其居秦川正月初追念疇昔和遊斜川詩云:「日月更出入,何時得番休。古人厭長夜,常欲秉燭遊。散亂北歸翼,蒼茫東逝流。輕颵拂海霧,遠景分沙鷗。適野見漁樵,杖藜赴林丘。羣松何錯落,乃與雜蔓儔。譬彼丈夫雄,兒女互相酬。却立冰雪間,爾曹無愧否。陽春降德澤,草木解陰憂。但事食與眠,其他非我求。」和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云:「淵明性嗜酒,燭理本昭然。楚調豈懷怨,宋詩猶紀年。明徵性有在,造物初無偏。均彼雨露功,異此肥磽田。龐鄧又相知,往來同故廛。論文終朝樂,枕麴竟夜眠。但使名萬古,何須歲三遷。親朋滿中外,圖史散後前。時復寫我懷,陶泓染松烟。悲歌亦不惡,適意斯為賢。」聞新蟬和郭主簿前篇云:「新蟬何處來,鳴我高槐陰。流水欲入屋,好風自開襟。床頭一束書,壁上三尺琴。琴以散哀樂,書以通古今。所幸車馬稀,非邀里人欽。虛名如北斗,有酒不能斟。縱洗鶢鶋耳,寧知鐘皷音。陶潜初罷官,蘇軾未投簪。莫改麋鹿性,常懷烟瘴深。」仲秋有感和後篇云:「皇天分四時,白露表佳節。最愛潭水清,猶如鏡容徹。蟾蜍出復沒,絡緯聲欲絕。靜臥深夜起,仰觀衆星列。流光可嗟吁,附勢非俊傑。身即大患本,家無不死訣。且餐籬下菊,兼吸杯中月。」中夏示張養元和和胡西曹示顧云:「何人製團扇,為我邀凉颸。新竹已解籜,早蓮欲垂衣。高堂金博山,山中碧縷微。欵客稍進簟,呼童剩烹葵。洒然煩襟靜,覺此暑力衰。蕉葉映棐几,援毫時一揮。居閑不勝樂,見事無乃遲。坐念十載前,奔走令心悲。」廣戍阻風和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規林前篇云:「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時曠,巽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送董國賢任奉化州別駕和於王撫軍座送客云:「滄江風露冷,綠野花草腓。天遠孤鳥沒,海深衆流歸。高賢少許可,盛德方瞻依。昨旦欣來聚,茲晨悵言違。直因山川近,良免徒馭悲。握手多交舊,名藩借光輝。疲民望已深,別駕未可遲。簿領有餘暇,道路不拾遺。」
○范文正公家書
天順四年過南京,見夏時正寅郎中手臨范文正公與監簿兄家書一,因亦臨得此本,■字即互字也,此書較集本同,缺處是「問也」二字,「不備」以後集無。「仲淹拜上三哥監簿:伏惟尊體起居萬福。 【仲淹】 近蒙制恩擢貳樞府,此蓋祖宗之慶,下及家世,累讓不允。今月二日已簽署勾當,至十二日蒙恩,改參大政,尋面陳利害,已得旨,依讓且在西府,相次必出巡邊,不知甚日入京相見。小三郎已就聖節奏得試監簿,諸骨肉各安吉,相次專差人去存問。互相戒約,勿煩州縣,如輙興詞訟,必奏乞深行。請三哥指揮兒姪知委,保重保重,不備。弟仲淹拜上監簿三哥座前。三嫂郎娘各安。」
○三蘇文集
邵復孺先生家藏老蘇大全文集四十五卷,東坡大全文集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一十卷,東坡奏議十五卷,東坡內制集十卷,樂語附,東坡外制集上中下卷,東坡和陶淵明詩四卷,東坡應詔集十卷,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後集二十四卷,欒城第三集十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老蘇集前,書坊識云東坡大全集一百七十卷。實則不足,楊文貞公云嘗錄于胡祭酒家,東坡外集起二十五卷至九十卷。若然,則此書尚多也。此是細字小本,老蘇板稍大。松江啟東白和尚所藏大本東坡集四十卷,又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十五卷,前有御製賜蘇嶠序。又有小字大本,前有誥詞并嶠謝表及黃門所為乃兄誌銘云。邵書今陳宗信買得,東白書今在吉安周文襄公家。
○文山文集
吉安程源伊知府處見文山文集、道體堂元編二書,共八冊,元序俱大字行書,刻亦精明,但二冊是鈔本,乃知吉之士人家固宜尚有之,不獨禁中也。
○記辛未廷試事
景泰辛未廷試,盛預彌封,徐侍講珵受卷,陳御史同年叔紹等監試。正午忽大風驟起,黃塵漲天,侍講曰:「今日譬之人家納婦贅婿,而變異若此,進士中他日其有小人僨事者乎?」良久,一貢士紙卷為風所颺半空去,呼之至,乃濬縣王越也。云文已成,尚有藳底在,盛謂叔紹:「當入奏,庶不誤此生三年。」叔紹遂執筆,至奏尾,思而未得。盛曰:「以全盛典。」侍講曰:「當矣。」偕叔紹至兵科,適書奏監生皆已出,不得已,盛為自書之。既而得旨,禮部再給紙卷。是科諸進士紙卷皆盛手封,惟王越卷獨長,成凱卷以病,錄正不完,不得封。二卷人皆能識之。抑庵王先生謂成卷不胡說,王越策能引漢傳「士修于家,而壞于天子之廷」語,衆以其能言,皆傳觀焉。又是日東閣讀卷,陳閣老已得三卷,赴南房嚮西紙窓圈點,三卷外尚餘周輿等六七卷未有所歸。蓋先是二甲三甲卷皆陳手自判定,封置他所,商弘載至,以兩甲既皆定,因判六七卷之外封曰頭等,予所親見也。俄頃,王抑菴拉陳至戶外附耳數語,陳倉皇入內,索所謂六七卷者,即得首卷,喜而入。頗聞此卷始得柯狀元潛,而初三卷內換出一卷,則吴匯也。
●水東日記卷二十一
周益公詞科舊稿跋
鄉飲酒禮
王叔英禱雨文
黃氏日鈔
吴正道六書之學
小說戲文
李易安春詞
○周益公詞科舊稿跋
丞相益國周公詞科舊稿後刻益國親書一跋,云:
紹興丙子四月,予任行在和劑局門官,適乳媼姚氏病甚,問占黑象,其繇云:「藥不蠲痾,財傷官磨。困於六月,盍祈安和。」此人數為予畫卦影多驗。五月旦,姚媼果沒,深以六月為憂。迨晦日,同僚舉酒相慶,而是夕焚廬之災作。初所居在漾沙坑,與運屬王某共席屋數椽,動息相聞。王夜醉登圊,其婢插紙燈於壁,火然而走,延燒首及予家,老幼已熟寢,比驚寤,小兒方在襁褓,僅能挈之以逃,生計一空。其實被焚纔數十室,而周樞密茂振麟之為著作佐郎亦預焉。其從叔方崇執法殿中,而馮舜韶為監察御史。宰相欲媚方崇,張大其事,以為茂振地,自三省樞密院至三衙,皆致銀絹,未閱月遷著作郎,隨擢起居舍人。時臨安帥韓尚書仲通知火自王氏,以其為馮舜韶妻弟,不敢問,執予小童,抑使伏辜。於是三省勘會,周某係見任官,不能防謹火燭,致延燒居民,理宜懲戒,有旨放罷。朝士多勸予訟寃,力既不敵,又卦影明言「財傷官磨」,豈復尤人。徑參部欲擬福州永福簿,會外舅王彥光葆守廣德,擕孥依之。將買舟還江西待次,外舅力勉予試詞科,予以未嘗經意辭,外舅激曰:「君懷安耳。」迫令撰所業二十四篇投禮部,適姻戚吴武陵為郎官,即給符收試。小兒未周歲,吐利頗殆。外舅曰:「我能調理,君自入都。」歲莫,怏怏而行。適值高宗更化,湯中丞鵬舉知貢舉,人憚其嚴,懷挾傳義頓絕。予與韓旡咎元吉頗記舊書,而韓筆力遠出予右。初聞欲取二人,衆議不同,予偶中選,循一資堂差金陵教授。周茂振已為正字,制詞云:「左迪功郎周必大,國家自紹聖以來,設詞學一科,搜取異能之士。行之既久,所得為多。肆朕中興,斯文益振。今試子春官數十輩,而爾以粹文獨與斯選。拔尤若此,陞秩匪褒,姑游泮宮,以竢甄擢。」其後忝歷清貫,實基於此,乃知事皆前定,人力何有。因龍泉彭元之以閩中刊予程文及所業相示,請正訛謬,併書以遺之,為安分不爭者勸。嘉泰壬戌重陽日,平園老叟周必大書。
王彥光先生,吾邑人,高、孝兩朝名臣,其事行略見邑誌,蓋尤以知人見稱。他如侍御史樂庵、江都李衡布衣流落,一見即歸以女弟。參知政事石湖范成大,蚤孤廢業,勉喻切至,加以詰責,留之席下,程課甚嚴。後來周丞相、李樂庵、范石湖,皆卓卓大儒名臣。然則先生之鑒裁,亦何可得哉!惜乎後嗣無聞,遺墓湮晦,已作燔屍之所。誌石近年亦被盜發,屬之他姓,獨旁近一橋尚呼王官人耳,奈何!
○鄉飲酒禮
鄉飲酒,盛禮也,古先聖王皆致重而不輕,我太祖皇帝尤注意焉。嘗觀前吏部尚書崑山余愾茂本所為鄉飲禮序,似始於洪武十二年,及考餘干縣志所載,則又云行於五年、八年,未知孰是。併錄於此,以竢考徵。余序曰:
皇帝龍飛十二載,特詔天下行鄉飲禮。崑山縣人臣李無逸尚義讀書時為萬石長,奉詔惟謹,廼即其鄉賓禮耆英,遠近畢至,則有若周壽誼,年百有十二歲,皤然在席;九十、八十、七十者坐以齒,盛升降揖讓拜俯周旋之儀,獻酬有容,讀法胥告,觀者如堵牆,莫不感化翕然。已而醉者扶,歸者歌,髫白欣欣,笑言載途,鄉士大夫紀其事而詠之。吾友余彥智以書走京師,求余引其端,久弗克為,其請益堅。嗚呼!鄉飲不行久矣,黃鮐之老,耳不聞鹿鳴之歌,目不識賓介之儀,蓋百有餘年矣。皇明出而四海一,舉累代之曠典,一旦而復之,何其易哉!而無逸生逢聖世,獲覩盛禮之行,乃能率先鄉人,峩冠博帶,與龐眉兒齒雍容揖讓於尊爼之間,且以忠君孝親睦閨門比鄉黨為勸,可謂不惑流俗,篤信古道者矣。世有藏鏹數百萬,即為富家翁烹羊炰羔,舉觴浮白,挾吴姬,侍趙女,彈箏搏拊,歌呼嗚嗚,以極一時之樂,烏識所謂鄉飲酒禮者哉!聞無逸之風,亦可少愧矣。使鄉鄉如無逸,則古禮不難復,而况孝弟可興,風俗可厚,其機一寓於是乎!吁!紛紛百卉中,見此孤蕙蘭,亦君子之所與也。為我謝曰:聖天子在上,善自律以化其鄉人,它日璽書惟汝嘉尚勉旃哉。洪武己未春正月既望,承勑郎同縣余愾敍。
志曰:里社鄉飲酒讀律儀式并圖。洪武五年五月初四日,朝廷降鄉飲酒讀律儀式,命有司官會同儒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之,使民知禮知律。每歲孟春正月,孟冬十月,百家為一會,共備酒肴。有粮長者,粮長為主席;無粮長者,里長為主席。如坐,以賓之年最長者居中,衆則序齒居左右,主席者居其末。坐定,選一人讀律,及宣申明戒諭。既畢,行飲酒禮拜,則年長一倍之上者坐受,長十歲者立受,相若者抗,蓋參酌唐、宋之制也。時本縣未之行,八年,又命下知縣畢福行之,每都以大戶率士民於申明亭上讀律戒諭,飲酒致禮,風俗翕然而變,可謂盛矣。
○王叔英禱雨文
王叔英字原采,天台人。洪武戊寅知漢陽縣事,多惠政。有四月禱雨文三首,其詞曰:
維年月日,具位某官敢昭告於風雲雷雨之神、本府山川之神、本府城隍之神曰:天不施霈澤於茲土,殆三越月矣。斯土之民,實以官多役衆,大困於差徭,固有得雨而不暇耕者,况失雨而使之不得耕乎?固有已耕而不暇種者,况失雨而不得種乎?且今時將夏半矣,及今而雨,則秧未老者猶可種,已老者猶可再育;過此不雨,則秧既老者不可種,欲再育而時已失。夫種而不穫者有矣,孰有不種而穫者乎?民於此時,固有乏食已久而屢窘於饑餒者矣,况至秋而無穫,其何以為生乎?是則民命生死之機,實決於此。為官而祿食於是土者,視民失所而不能救,固為官者之耻也;為神而血食於是土者,視其民失所而不之救,豈非亦神之羞乎?借使神謂為縣令者徒有愛民之心而未有仁民之政,徒有憂民之志而未能去民之疾,或以是而警之,或以是而罸之,則斯民何罪而被此波及之禍乎?今叔英謹齋潔以告於神,如或者以縣令莅事未久,終能蘇息是民而姑待之,姑恕之,則宜即賜之雨,以慰斯民之望;或者以縣令終無能為,或反有病於是民,則宜亟罸之,亟誅之,及其身足矣,不當使斯民亦蒙茲濫罸也。叔英今謹待罪於壇墠之次,自今日至於三日不雨,至四日則自減一食,至五日不雨,則減二食,六日不雨,則當絕食飲水,以俟神之顯戮,誠不忍見斯民失種致饑以死而獨生。惟神其鑒之,惟神其哀之。
某自今月二十二日禱雨於神,神於是日及夕即大降之雨,次日之晨以神之施惠未已,不敢自休,以褻靈貺,謹告於神,俟命於齋宿之所。至於今日,雨意有加未已。竊以即今惠澤既已厭足,不可有加。蓋雨三日為霖,過則為災,况今田麥尚有未收穫者,多雨則腐不可食,而禾田雨多則水溢而秧不可種,近種者亦浸蕩而不可活。過則為災,其實如此,神不可以不鑒而憫之。自今日以前之雨,神如果以憫斯民之病,從其縣令之請而降也,則乞神之大惠止於今日。今既告於神,宜還俟命於次,必待神之歛惠,天色霽朗,然後敢辭謝而退。如至明日雨復不止,是必神有罪於縣令也,亦不敢復謁於神矣,當自二十七日始如前日之誓,日減一食,如不得命,必至於絕食,以俟神之顯戮,惟神察之。
某於今月壬戌以天久不雨,斯民過時失種,必將致饑以死,故於其夕齋宿於神之壇次,翼日癸亥,用禱於神,神即日大賜之雨。甲子,某以神惠未已,不敢自休,以褻靈貺,故俟命於次。乙丑,以雨勢未已,又懼其過而為災,復禱於神,乞以歛惠,又即於其夕雲收天霽。通邑人民莫不歡喜,祈雨而雨,祈晴而晴,感應之速,捷於影響,顧我何修,而能致此。方其初欲禱雨於神也,或者以謂時將雨矣,何以禱為;及其既雨也,或者以謂雨自降耳,豈禱之能致。及乎雨勢未已,欲俟神之歛惠而後退也,或者以謂此梅月之雨,宜未即已,不可以俟。某皆不顧乎人言,而獨求乎神意,卒致感應若此,神之意豈不以某雖未有仁民之政,而已有愛民之心乎?雖未能去民之疾,而已有憂民之志乎?是則神之於此,非徒以勸某也,乃所以勸凡為民牧者,使以愛民為心,憂民為志,則可以交於神明也,豈徒為某一人之私哉!某之為是言,非敢誇功於人也,乃歸功於神耳;非敢求德於民也,乃歸德於神耳。夫神之功德若此,雖有犧牲,不足以為謝,惟當念神之功而益以勤民為職,體神之德而益以恤民為務,是乃所以為報也,是乃所以為謝也。若夫區區世俗菲禮,適足以為神之瀆耳,故不敢施於神。惟神其鑒之!
○黃氏日鈔
黃氏日抄九十七卷,宋乾淳中慈溪黃震東發所著。一之三十三讀孝經、論語、孟子、毛詩、尚書、周易、春秋、禮記、周禮、三傳、孔氏書,三十四之四十五讀周、程、張、朱、南軒、東萊、勉齋、龜山、上蔡、和靖、橫浦、象山、復齋、溫公、元城、上蔡、延平、徂徠、安定諸儒書,四十六之五十讀史記、漢書、三國志、南北史、唐書、五代史、宋名臣言行錄,五十一之五十四讀蘇子古文、 【「文」原作「史」,今據刻本黃氏日鈔改正。】 汲冢書、國語、戰國策、吴越春秋、越絕書、春秋世紀、春秋臣傳、東萊大事記諸雜史,五十五之五十八讀老子、莊子、荀子、楊子、文中子、曾子、子華子、管子、列子、墨子、文子、亢倉子、關尹子、鶡冠子、鬻子、商子、韓非子、鄧析子、慎子、 【「慎」原作「真」,今據刻本黃氏日鈔改正。】 公孫龍子、尹文子、淮南子、抱朴子、劉子、聱隅子、化書、子家子、呂氏春秋、素書、新語、賈誼新書、新序、說苑、春秋繁露、論衡、申鑒、乾坤鑿度、易緯紀覽圖、易通卦驗、參同契、古三墳書、孫子、吴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陰符經,五十九之六十八讀韓、柳、歐陽、東坡、南豐、荊公、涪翁、浮溪、石湖、水心諸家文集,六十九至終卷則其所自著奏劄、申明、公移、講義、策問、書、記、序、題跋、啟、祝文、祭文、行狀、墓誌銘。其為言一主濂洛關閩之說,多所發明,蓋巋然一正學老儒也。又有古今紀要十九卷,起三皇終宋神宗君臣事略,當與曾先之史略並傳,最便於篋衍行李及初學之士;惜乎有未精詳處,其亦未成之書歟。
○吴正道六書之學
於越志 【今餘干縣】 云:「吴正道,東隅人,明六書,許慎說文有不足者補之。臨川吴文正公澄問曰:『模、楷二字,假借乎?』曰:『取義也。』曰:『何以取木為義?』曰:『昔模木生周公塚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塚上,其餘枝踈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若正與直可為法,則況在周、孔之塚乎?』問曰:『出何書?』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譜。』又問禽獸二字,曰:『禽即獸也。』曰:『兩翼為禽,四足為獸,何以為?』即曰:『禮不云乎,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鸚鵡能言,不離飛鳥。』澄大敬之。有六書通證、六書淵源圖,澄為作序。」
○小說戲文
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書,南人喜談如漢小王 【光武】 、蔡伯喈 【邕】 、楊六使 【文廣】 ,北人喜談如繼母大賢等事甚多。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騃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為女通鑑,有以也。甚者晉王休徵、宋呂文穆、王龜齡諸名賢,至百態誣飾,作為戲劇,以為佐酒樂客之具。有官者不以為禁,士大夫不以為非;或者以為警世之為,而忍為推波助瀾者,亦有之矣。意者其亦出於輕薄子一時好惡之為,如西廂記、碧雲騢之類,流傳之久,遂以汎濫而莫之捄歟。嘗考之呂文穆公微時渴睡漢饐瓜亭寒爐撥灰事,頗見傳記,今從而飾之曰:他日相府退衙,片雪沾衣,欲斬執役人,其妻因反撥灰詩諷之,云云。又嘗有鴟吻詩諷之曰:「獸頭元是一團泥,做盡辛勤誰不知;如今擡在青雲裏,忘却當初窰內時。」噫,豈其然乎?
○李易安春詞
李易安武陵春詞:「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玩其辭意,其作於序金石錄之後歟?抑再適張汝舟之後歟?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婦,其語言文字,誠所謂不祥之具,遺譏千古者矣。
●水東日記卷二十二
周禮序
府衛官旗軍人數
守衛四城官軍揭帖
楊文貞歸田趣詞
○周禮序
周禮一書,漢以下名儒率有評議,然莽用於漢,安石用於宋,皆不効者,雖非其人,要之時異勢殊,斟酌損益,難乎其人矣。善乎先儒之言曰:「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官之法度。」斯言盡之矣。呂成公嘗序周禮,陳龍川有周禮發題,葉水心亦有黃文叔周禮序,皆不可不知。
序曰:周禮,古帝王之舊典禮經也。始于太古,成于周,故曰「周若。」昔生民有欲,而無禮乃亂,胥戕胥虐,人類且盡,惟皇上帝哀我民無盡劉,首生聖人,本性植禮,以養天下。惟爾靈承,罔敢暇逸,廼始仰乾順坤,以奠崇庳,沿山襲川,以位貴賤。相生者為父祖子孫,相治者為君臣民物,相合者為兄弟夫婦賓主朋友,三者建而天下之為大紀者定,民始得胥敬愛,胥保惠,以有其躬,以至于茲今日。皇乎篤哉,皆古禮之遺澤也。然自剖極立元,創規兆榘,民生未繁,王業未鉅,以故樸而弗彫,伉而弗文。若作室家,既基既宇,而丹雘塗墁之未具,日增月加,以至於大成,實有待於來世也。粵若稽古陶唐氏作,視包犧之禮已浸克有成,九族萬邦黎民四時百工之道,固已煥乎其不可掩也。有虞氏、夏后氏率沿而增賁之,禮樂日新,法度日著,稽典揆謨,維見可覩。若七政,若六宗,若五瑞,若四狩,若九官十二牧,若六府三事三壤庶貢,皇皇乎帝王之備典也。而繇後視前,尚曰弗縟,忠質相病,未有殫極,及於周而王道成焉。當是時也,世變極,治體備,文、武、成、康,四聖代作;周、召、毛、畢,衆正悉登。九土清晏,八荒會同,於是纂四代之彌文,為萬世之極則。乘時應機,若晝必熭,確乎其不可拔也。越成王即位之七年,太師兼冢宰臣旦定都於洛京,以措太平於千萬年,始具經禮,勒為成書,識一國號,茲用詔久傳遠,垂範無極。蓋自堯、舜至是凡二千餘年,而是書始出,則禮既大備,而不可復加矣。嘗試迹之,凡宇宙之間,一物一名,無鉅細,無遠近,無幽明生死,罔有絲毫遺軼不具以勤後業之補苴者,浩乎博哉!圓生方育,海渟岳萃,不足以議其博也,非聖人其孰能修之?然嘗輯其凡有三,而所以盡者一。何謂三?曰天,曰地,曰人。何謂一?曰中。爰自祭祀推步占卜祓禳之官立,而天事備;國都郊野道路險固之官立,而地事備;治教刑政禮樂事土之官立,而人事備。惟茲三者,以有目咸覲,廼若厥中,則罔攸覿。六官之元,聖意微見,其辭若曰,以為民中。大哉言乎!民非中弗克胥正,以生中非禮罔與範天下與來世。茲實上帝佑民之本旨,而堯、舜、禹、湯所以陳軌立度,以啟我後人而底於大成也。聖人抽關發鑰,俾遐邇是訓,亦瞭然著矣。惟古作書,必序厥指。易有序卦,書有孔氏之文,詩有卜商、毛萇、衛宏,春秋三傳有杜預、何休、范甯;惟茲大典,闕然弗修。杜子春、鄭興、康成,更授迭釋,維訓詁句讀,是究是圖,莫有秉筆以揭勵宗統,不亦陋哉!是用追述端緒,以訂於前。
發題曰:周禮一書,先王之遺制具在,吾夫子蓋嘆其郁郁之文,而知天地之功,莫備於此。後有聖人,不能加毫末於此矣。世儒之論,以為治至於周公,而術已窮,窮則不可復繼,周之後必為秦,吾夫子蓋逆知之而不言也。嗚呼!果其窮也,則周公之志荒矣。自伏羲、神農、黃帝以來,順風氣之宜,而因時制法,凡所以為人道立極,而非有私天下之心也。蓋至於周公,集百聖之大成,文理密察,纍纍乎如貫珠,井井乎如畫棋局,曲而當,盡而不汙,無復一毫之間,而人道備矣。人道備則足以周天下之理,而通天下之變。變通之理具在周公之道,蓋至此而與天地同流而憂其窮哉!夫周家之制既定,而上下維持至於八百年,諸侯既已擅立,周之王徒擁其虛器,蕞然立於諸侯之上,諸侯皆相顧而莫之或廢,彼獨何畏而未忍哉?豈非周公之制有以維持其不忍之心,雖顛倒錯亂而猶未亡也。當是之時,周雖自絕於天,有能變通周公之制而行之天下,不必周,而周公之術蓋未始窮也。秦徒見其得天下之難,以為周公之制蓋非其所便,併與夫僅存者而盡棄之,而不知周家之制既盡,而秦亦亡矣。人道廢則其君豈能獨存哉?始夫子之言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蓋以為後之王者,必因周而損益焉。自是變通至於百世而不窮,而豈知其至此極也。漢高帝崛起草莽而得天下,知天下厭秦之苛,思有息肩之所,故其君臣相與因陋就簡,存寬大之意,而漢家之制,民亦以是安之,而漢祚靈長,絕而復續者,幾與夏、商等。自是功利苟且之政,習以為常,先王不易之制,棄而不講,人極之不亡者幾希矣!此有志之士所以抱遺書而興百世之嘆,反覆討究而冀其復見天地之大全也。然自秦火之餘,此書已非其全,而駮亂不經之言,蓋如黑白之不相入,尚可攷而知也。雖然,文、武之政,布在方冊,其人存則其政舉。自周之衰,以迄于今,蓋千五百餘年矣,天獨未厭於斯乎,故將與諸君參攷同異,以有待焉。
葉序曰:周官晚出,而劉歆遽行之,大壞矣,蘇綽又壞矣,王安石又壞矣。千四百年更三大壞,而是書所存無幾矣。詩、書、春秋,皆孔子論定,孟軻諸儒相與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從。井洌於逵,衆酌飲焉,惟其量爾。故治雖不足,而書有餘也。孔子未嘗言周官,孟子亦以為不可得聞,一旦驟至,如奇方大藥,非黃帝、神農所名,無制使服食之法,而庸夫鄙人妄咀吞之,不眩亂顛錯幾希,故用雖有餘,而書不足也。雖然,以余考之,周之道固莫聚於此書,他經其散者也;周之籍固莫切於此書,他經其緩者也。公卿敬羣,有司廉,教法齊備,義利均等,固文、武、周、召之實政在是也,奈何使降為度數事物之學哉?新昌黃文叔始述五官而為之說,亹亹乎孔、孟之以理貫事者,必相發明也,惻惻乎文、武之以己形民者,必相緯經也。守天下,非私智也;設邦家,非自尊也。養民至厚,取之至薄,為下甚逸,為上甚勞,洗滌三壞之腥穢,而一以性命道德起後世之公心。雖未能表是書而獨行,猶將合他經而共存也,其功大矣。同時永嘉陳君舉亦著周禮說十二篇,蓋嘗獻之紹熙天子,為科舉家宗尚。君舉素善文叔,論議頗相出入。所以異者,君舉以後準前,繇本朝至漢,Y而通之;文叔以前準後,繇春秋、戰國至本朝,沿而別之。其叙鄉遂溝洫,辨二鄭是非,凡字一語,細入毫芒,不可損益也。
○府衛官旗軍人數
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并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三百二十五萬八千一百七十三員名,實有一百六十二萬四千五百九員名,事故一百六十三萬三千六百六十四員名;馬駝騾驢牛二十萬八千三百二十六匹頭隻,實有一十九萬七千三百五十八匹,事故一萬九百六十八匹。蓋官軍等則錦衣等三十五衛二十九萬四千一百一十七員名,實有一十五萬九千八百七十一員名,事故一十三萬四千二百四十六員名;五府并所屬二百九十六萬四千五十六員名,實有一百四十六萬四千六百三十八員名,事故一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一十八員名。馬騾等則錦衣等三十五衛二萬二千八百二十匹頭隻,實有二萬五百一十二匹頭隻,事故二千三百八匹頭隻;五府并所屬一十八萬五千五百六匹頭隻,實有一十七萬六千八百四十六匹頭隻,事故八千六百六十匹頭隻。今休養蕃息之久,不知其數何如也。
○守衛四城官軍揭帖
兵科職掌有守衛官軍、四城官軍二揭帖,間見正統十三年所藏二本,蓋予私錄,且詳識其繇也。今幾二十年矣,具錄如左。守衛官軍揭帖者,衛士守宿內門,前班官旗軍較尉四千三百二十四員名,後班少十名。東中門七,玄武門一,北安門二,俱只從本門旗軍并隨伍內轉。午等四門除東華、玄武依前後班於隨伍旗軍內增減十名,餘皆定數。各門除東中、玄武、北安如前增減,餘亦皆定數,官少則以隨伍軍旗補之。官軍三日一點,揭帖三日一進。如十五日至十七日終者,則十四日早,羽林前、金吾前、虎賁左、燕山前、旗手、濟州府軍、濟陽府軍左、燕山左、羽林左、金吾左、府軍右、羽林右、金吾右、府軍後、通州、金吾後、大興左等二十一衛各具官軍等項數目奏本送科,本科攢揭帖,十六日早掌科事官於御前奏進。十八日留守衛具點閘過數目,奏本送科,備照留守,則中前後左右五衛輪點,而例不點閘者隨駕錦衣衛也。 【錦衣暨金吾前後、府軍、府軍左右後、羽林左右、虎賁左各衛,皆名隨駕衛分。】
午門至長安左右門 午門 闕左門并守舖 闕右門并守舖 端門 承天門 長安左門并守舖 長安右門并守舖
東華門至東安門 東華門并守舖 東上門并東上南北門 東中門 東安牆門 東安門并守舖
西華門至西安門 西華門并守舖 西上門并西上南北門 西中門 乾明門 西安裏門西安門并守舖
玄武門至北安門 玄武門并守舖 北上門并北上東西門 北中門 北安門并守舖
四城官軍揭帖,該守朝陽等九門十六衛分官軍總四百七十八員名,東城神武左忠義左大寧前,西城會州義勇右蔚州左寬河忠義後,中則武城中前後大寧中忠義左後義勇中,北城忠義前右義勇前也。每月三日一點,挨次不論大小,盡如初一日,至初三日點過,則本日晚四城兵馬指揮司各具奏本送科,本科類揭,於初四日早送司禮監也。
九門:朝陽 東直 西直 阜城 正陽 崇文 宣武 安定 德勝
○楊文貞歸田趣詞
廬陵楊文貞公年幾七十,即作歸田趣四時滿江紅詞四首,豈亦呂居仁之作有以感發其興趣歟。當時卷首沈民則學士隸古,先生自序并詞,皆錢塘蔣廷暉書,畫四叚則華亭朱孔易筆也。民則、廷暉書固已名世,而孔易畫評者謂其作家士氣皆具,亦今之罕有者矣。予嘗從叔簡得石本,而厄於營火,再求得之,則石已壞於牆壓。叔簡因以詩來曰:「歸田詞畫富流傳,猶是難兄舊日鐫。愛護無人悲寸毀,近來模本不如前。」公詞今錄於此。
春牧:「霜鬢蕭蕭,皇恩重,賜歸田里。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綠水。好鳥好花春似昔,同時同輩人無幾。一布袍棕帽任消遙,東風裏。芳草岸,平如砥。垂楊徑,清如洗。散牧處冉冉晴霞飛綺。江色比於懷抱淨,都無一點閒塵滓。更小兒牛背有書聲,清人耳。」
夏耘:「詔歸田里,長散誕,天恩深厚。尋早歲釣游之處,風烟依舊。萬物方當嘉會日,一年最是清和候。暢幽懷緩緩步東皋,觀耘耨。竹色淨,槐陰茂。荷鋪翠,葵舒繡。農忙際兒子大家趍走。頻有鶯聲迎杖履,渾無塵影霑襟袖。望水南雲似玉光浮,籠巖岫。」
秋漁:「七十歸來,西江上,堪游堪釣。秋水共長天一色,也堪吟嘯。穩坐木蘭漁艇子,大兒能網中兒棹。小兒自理會爇香鑪,烹茶竈。蘋花渚,雲爭耀。楓葉岸,霞相照。山無數清比方壺員嶠。放浪不知天地外,蕭閒底用玄真號。聽數聲長笛白鷗前,江南調。」
冬樵:「白首閒居,冬風冷,偏欺衰老。晨光動瀰漫院落,六花飛繞。坐煖茅柴煨芋栗,老妻孫子圍爐好。更兒曹腰斧斫枯薪,歸來早。階前璐,池邊縞。都總出,天工巧。石山峯亭下盡成瓊島。況是太平豐稔瑞,教兒愛護休輕掃。看園林一鶴意蕭蕭,尋瑤草。」
●水東日記卷二十三
文潞公新修文廟記
夏忠靖謔語
許可用鄉賢祠堂記
銀青金紫
巧對
王交山論寇準李綱
李性學文章精義
孟氏祖庭圖記
薏苡仁治疝疾
○文潞公新修文廟記
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潞國文忠烈公生真宗景德三年,仁宗天聖五年二十二歲進士及第,歷事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哲宗紹聖四年九十二而卒。功名壽考,古今罕比。呂許公嘗謂其為大有福人,信矣。公雖不以文章翰墨自名,而出口落筆,亦自不凡,係於人品然也。嘗兩題范文正公所書黃素伯夷頌,今蘇州有石刻可模搨。其絳州翼城縣新修至聖文宣王廟記,雖其少作,已有抑邪崇正之意,是以錄之:
「聖宋四葉上繼明之五年,彥博以進士舉中甲科,得大理評事,宰是邑。秋八月二十九日,始莅事。故事,守令始至,則郡縣之祠廟悉詣之,恭於神,訓於民,政之本也。繇是詢於邑吏,質之縣圖,載祀典、享廟食者,惟宣聖之祠焉。翌日,伸祠謁之禮,已事而退,立於廡下,觀其石記,即後唐長興三年創是廟也。歲月滋久,廟貌弗嚴,屋瓦皆隳,梁木其壞,上不庇於風雨,下不容於俎豆。縣署直其北裁十數步,日有敲扑之喧;澮水流於東不三四尺,歲虞漂溺之患。雖賢哉回也不改其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守土事神者,崇奉之禮豈不闕歟?乃謀於屬僚,規是改作。方營善地,將搆新宮,而縣西北隅適有廢廟,俗老承傳為湯王行宮。事出不經,理無常祀,既絕蘋繁之薦,鞠為荊棘之墟。像設都亡,廊廡全陊,獨有正殿,巋然中立。雖丹堊已晦,而甍棟頗崇。異乎哉!天將以斯室遺夫子耶?不爾,則胡為十室九廢,而獨完茲中宇,虛其正位者,安所俟乎?宜其即是遺構,以正兩楹之坐;起茲頺垣,以崇數仞之牆。踵其故以謀新,材則易備;變其本而加飾,工不告勞。命薙氏以芟夷,集獶人而塗塈。興廢起墜,務實去華。昔之湫陋者,耽耽而雲廕矣;曩之荒穢者,殖殖而砥平矣。翼以東西二室,增之屏樹閈閱。凡屋壁之間堵其數盈百。危昏中而戒事,日南至而卒功,動適其時,不愆於素。邑人張會元以文行稱於鄉曲,累舉進士,敗於垂成,運舛事違,退而講授。一日,覩新廟之既成,以列像之未備,乃率其徒,躬營其事。明年春,募工於別郡,得繪塑之妙者,於是塑宣聖暨十哲之像,逾十旬而告就。八月上丁,釋奠之禮落之,且曰:『能事畢矣,不可無聞於後,盍書以志。』故述其經始之因,直謹夫歲月而已。杜牧云『稱夫子之德,莫如孟子,稱夫子之尊,莫如韓吏部』。孟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賢過堯、舜遠矣。韓所謂自天子至郡邑守長得共祀而徧天下者,惟社稷與孔子。社稷壇而不屋,豈如孔子巍然當座,用王者禮,以門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禮如親弟子。然則夫子之德之尊,韓、孟言之詳矣,今茲為記,是用略諸。時天聖八年九月五日記。承奉郎、守大理評事、知翼城縣事、兼監鹽稅務文彥博撰。」
○夏忠靖謔語
夏忠靖公,永樂中蘇松治水,與某給事中同命。一日,同宿天寧寺中,給事早如厠,行甚急,公戲之曰:「披衣靸履而行,給事給事。」某即應聲曰:「棄甲曳兵而走,尚書尚書。」此先人嘗云。
○許可用鄉賢祠堂記
相臺許可用中丞,元延祐初科進士,文章亦表著一時,有盛名,今世所見者可數耳。耿好問言其裔孫顒尚藏文集若干卷,惜乎不得見之。今日簡舊碑,見楊叔璣所寄晉寧路鄉賢祠堂記,公文也。其辭曰:
「治民有政,化民有禮。政雖不可弛,聖人不急也。禮則不待親炙,而有得於私淑者已。惟其不得而親炙也,世之君子汲汲有事於前修往行者,所以寓淑人之機焉。古鄉先生沒而祭於社,鄉先生之德,鄉人心說而誠服者,其秩於祭,宜哉!世遠禮墜,著於令有不舉者,況咸秩無文乎?然其廢舉,亦視所遇何如人耳。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賓介。主人謂諸侯之卿大夫,先生謂致仕老於鄉里而教者,大夫則就而謀之。又卿大夫飲國中賢者,諸侯卿大夫猶能致禮於鄉賢之生者,天子牧守獨不能致禮於鄉賢之沒者乎?祭於社之制不可考,附廟學作屋而祭之者,則間有之矣。
晉寧在河東為古今名郡,廟學罹地震,仆而復建;講堂西四賢堂故基,獨蕪穢不治。今總管仇侯理棼舉墜,勸農敦學,歲復告豐,治捷桴鼓,顧瞻隙地,慨然有懷古之思。會監察御史趙君亦以祠鄉賢為言,遂捐俸金,倡僚屬士庶,而復為堂焉。經始至正二年孟春,迄功二月,乃取隋文中子而下凡若干人,設主以祭。前國子司業王君走書京師,請記於愚。
愚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物之所以育者道也,道之所以行者人也。道之統在聖,而其寄在賢,或晦或明,或絕或續,有不得而殫論者。大抵先王承天之道,所以維人紀於萬世者,禮而已矣。禮之目有五,而祭統乎吉。然而有公於天下者,先聖先師是也;有專於一鄉者,各賢其賢,祀於其地者是也。公於天下者,以其道被天下也;專於一鄉者,道之所著莫先於鄉,而鄉人之所感,視衆人為尤易,繇是而國而天下矣。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緜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曲藝且然,而況為聖人之學者乎?晉當變風變雅之餘,有憂深思遠之意,俗美且厚。人生其間,雖德之大小不同,而位之顯晦亦異,要其所至,有足以任斯道之寄者。若文中子,若唐裴文忠公、宋司馬文正公,其出處勳德為如何?他如裴弘中、趙元鎮之相業,陽亢宗、司空表聖之節操,趙伯循、孫明復之經術,與夫金源百年以迄我朝,其行足以範世而軌俗,其風足以廉頑而立懦,其學足以垂後而淑人,不待親炙而有得者多矣,鄉先生之功不亦大乎!生為晉人,沒為晉神,其秩於祭,宜也。然其中固有從祀孔廟而又班之斯堂, 【「祀」原作「事」,據明弘治本改。按下又云「從祀,公於天下者也」,則以作「祀」為是。】 何哉?從祀,公於天下者也;斯堂,專於一鄉者也。使熏德而善良者,益寓其沒世不忘之思,非黷也。昔魏杜畿為河東太守,開置學官,執經教授,郡中化之,以多儒聞,其功不在蜀文翁、閩常袞下,而未聞有祠。今舉而祀之,可也。夫以陶唐之故墟,際皇元之嘉會,魁奇材德之生,蓋鼎鼎也。明其晦,續其絕,廓聖人之學,而任斯道之寄者,豈無其人,又有嗣而秩之者已。
侯,燕人,名濟,字公度,化民有禮,其杜畿之流乎。司業名士元,字善甫,御史名承禧,字宗吉,皆郡人也。」
○銀青金紫
歐陽文忠公云,漢以來有銀青金紫之號。青紫,綬也;金銀,其所佩印章,綬所以繫印者也。後世官不佩印,此名虛設矣。隨唐以來,有隨身魚,而青紫為服色,所謂金紫者,乃服紫衣而佩金魚爾。唐李宗閔謂崔能賜紫衣金印,曰金印,繆也。今世自以賜緋服魚袋、賜紫金魚袋結入官銜矣。今有階至金紫光祿大夫者,遂於結銜去賜紫金魚袋,皆流俗相承,不復討正也。予嘗於今容縣拓得元次山小像,其衣腋垂一物,似鹿皮紋而長,蓋即魚袋也。
○巧對
內府對類書後有巧對,嘗見近臣被賜本,惜不能記也。陳剛中集有「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楊東里集有「人從門內閃,公向水邊沿」。又聞昔有善為是者,如「紅荷花,白荷花,何荷花好;黑葚子,赤葚子,甚葚子甜」,「五行金木水火土,四位公侯伯子男」之類。一人赴愬於官云:「小人告大人。」上官就令其對,即曰:「上士倍中士。」近時浙江承差歸安舉子程敏政,皆以此著名。要之似此者亦不多見。
○王交山論寇準李綱
括蒼王交山先生 【廉】 ,論寇準奉駕親征之非曰:「余嘗讀宋史,至真宗時契丹寇河北,寇準為相,力主車駕幸澶州,以鎮軍心。夫天子外建諸侯以守疆場,內置宰臣以為輔弼,天子但垂拱而治,疆場有事諸侯當致其力,朝廷不寧宰臣斯任其責,此不易之論也。準則昧之,而必欲真宗親征,則將焉用彼相矣。當是時,天下方盛,祖宗將相猶有存者,準主議牢不可破。幸而契丹請和,車駕坦道而南,苟或王師失利,車駕失馭,不惟河北淪於敵境,而天下之事去矣。準雖遠遷,何補於國哉!王欽若雖曰姦邪,其以投瓊為喻,豈虛語也。繇百世之後,等準之意,莫能遁其非矣。」
其論李綱請固守京師之非曰:「宋徽、欽時,金虜入寇,李綱力主固守京師以衛社稷。夫死社稷,諸侯守土之職,非天子之事也。李綱不此之悟,而欲留二帝固守京師,以待勤王之師,與虜背城一戰,以決勝負。若綱者,賢則賢矣,不幾於知常而不知變者乎!昔者太王常避狄人之逼,孟子又常以對滕君矣。夫太王、滕君,皆侯國也,及其行權,聖賢猶許之,況於萬乘之尊乎?故唐玄宗幸蜀以避祿山之禍,代宗幸陝以避吐蕃之難,德宗幸奉天以避朱泚之亂,卒賴勤王之師,再造唐祚。使當是時三宗皆如李綱之議,則安祿山、吐蕃、朱泚之慘,三宗能不震驚乎?綱力主其議,二帝從之,幸而斡離不尋以師退,京師賴以無虞。及綱罷以後,朝臣不達行幸之議,至冬虜復入寇,何■〈〈卤,仌代乂〉上木下〉又執綱議,欽宗以足頓地,誓死社稷,朝臣乃不復言,遂至二帝北巡,貽宗廟之羞,遺人民之禍,實自綱、■〈〈卤,仌代乂〉上木下〉知常而不知變之罪。當時之計,莫若從太王避狄之謀,而襲三宗出幸之事,命康王為元帥,李綱為相,權之不撓,用之不疑,詔徵天下勤王之師以衛王室,斯善之善者也。即有不虞,亦無北遷之禍。顧乃為守土臣之計,致二帝身亡國削,哀哉,哀哉!」
今按交山之說固然,惟宣德中漢庶人事,時議亦洶洶莫定,賴楊文敏數公者力勸親征,事以克濟。正統十四年冬,徐元玉先生以占天候氣為言,土木之潰既驗,即蓄南遷之議。幸而其議不行,不然,事未可知也。楊誠齋云:「天下之事,不難於議,而不易於處。」斯言當矣。
○李性學文章精義
臨川李性學古今文章精義,僅百條,門人益都于欽止至順中跋云二百八條,豈刻者之誤歟?後又有署云「文章作法緒論,凡十一條」,宋玄僖語也。卷末又有論述,其云:「袁清容文長於應制,歐陽原功文未離賦體,未見切當。」不知何人所評,豈亦出玄僖也。覽者詳之。
夫六經而下,左丘明傳春秋,而千萬世文章實祖於此。繼丘明者司馬子長,子長為史記,而力量過之,在漢為文中之雄。繼子長者韓子,深醇正大,在唐為文中之王。繼韓子者歐陽公,淵永和平,在宋為文中之宗。他若班孟堅之詳贍,柳柳州之精覈,曾南豐之峻潔,王臨川之簡淡,蘇長公之痛快。國朝之文,若趙江漢如星斗着天,行列森羅,而光氣煥發;劉靜修如御車廣路,輪轅堅壯,而馳騁自得;姚牧庵如豫章拔地,深根而巨幹,故枝葉挺茂;程雪樓如王侯第宅,門廡堂室,內外莫不完壯;元清河如項籍將兵,人人足用;馮海粟如苻堅總師,以多而敗;虞邵庵如長江大河,清暢渾浩,會歸於海而後止;黃金華如洪陂巨澤,風浪不驚,湛然一碧;揭豫章如明珠在囦,光輝不露,而自然人知其為至寶;馬石田如彝器陳於宗廟,無甚華飾,而質雅可觀;柳待制如禮家之備節文,穠縟重復;李五峰如秦漢間人,語言嶄絕而頓剉。至如袁清容博奧敏捷,長於應制;如歐陽圭齋龐碩鋪舒,未離賦體;俊邁如陳莆田,雅馴如程黟南,平順而氣亦盛如貢宣城,潔淨而力稍弱如危太樸,是十數公,雖時有後先,皆以文而知名者也。
○孟氏祖庭圖記
世有可鄙庸人俗子,變雅為俗,易正為邪,冥行妄作,強名解事,或從而妄自矜詡,而不知遭其不幸者多矣,如所謂劈琴煑鶴、花上晒褌之類是已。孔承文上舍嘗惠予孔林數碑,內一通題曰孟氏祖庭圖記,卷第一皆界為格子,曰斷機,則有一嫗一男;曰傳食諸侯,則車騎兩兩;曰思孟傳受,則兩人對坐;曰問利,曰問治國,則為王者、儒生坐立之狀,且引堂下一牛。既甚可鄙,其字畫標目、書手刻工,尤為庸俗之甚,細觀之,則其中隱隱有磨去字痕。唉!安知其非漢、唐時碑刻耶?此豈孟氏不才後人所為,或庸俗上官使然耶?政亦可惜。吾恐天地間似此者尚多,又奚傷乎是碑也。
○薏苡仁治疝疾
宦游錄云:辛稼軒自北初還朝,留建業,忽患■〈疒頺〉疝之疾,重墜大如桮。遇一道人,教以取葉珠即薏苡仁用東方壁土同炒,黃色去土,用水煑爛,入砂盆內,擂成膏,每用二錢,以無灰酒調,數服漸消。程沙隨亦得此疾,稼軒以此授之,亦效。如不及時,只於藥舖買乾者亦佳。按本草,薏苡仁上品,為君臣養心,久服輕身不老,味甘平,無毒。